旅遊醫學
海邊玩水造成的小傷口小心變成致命風險喔!


【常安。旅遊醫學】
夏天到了,又到了玩水的季節,
熱愛戲水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在戲水中受傷的經驗,
小心【小傷口會造成致命性的風險喔】!
大家有聽過壞死性筋膜炎嗎?!
壞死性筋膜炎的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介於0.4至1.9人,好發於癌症、糖尿病、洗腎、肝硬化、或有免疫疾病的民眾。
 
最常導致感染的細菌分別為:
  • 海水中的海洋弧菌(Vibrio vulnificus,亦稱創傷弧菌)、
  • 淡水中的親水單孢菌(Aeromonas hydrophilia)、
  • 以及具傳染性的A型鏈球菌(Streptococcus pyogenes,類屬group A鏈球菌)。
 
今天就來談談惡名昭彰的海洋弧菌(Vibrio vulnificus)
 
常見的感染途徑有兩種:
1.     吃到含海洋弧菌的食物,例如:生蠔、蝦、蟹、蚌類等海類及生魚片。
2.     皮膚直接感染,例如:潛水時礁石割傷;泡在海中或觸摸海產時,海洋弧菌從傷口處入侵而感染。
 
常見的症狀有:
1.     經由皮膚傷口感染者,潛伏期約為12小時,感染處會出現水泡和皮膚紅腫、潰爛。
2.     經由腸胃系統感染者,潛伏期大約是12小時~4天,就會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典型症狀。
 
常見的治療方式有:
抗生素是治療的第一選擇,不過若是海洋弧菌引發了壞死性筋膜炎或敗血病(Sepsis),通常需要透過清除壞死組織來避免病菌蔓延至其他部位。此外,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,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數次清創手術,甚至截肢才能完全免除海洋弧菌的威脅。
 
由於感染海洋弧菌(Vibrio vulnificus)的致死率高達60%以上,比起接受治療,避免遭受感染才能更加有效避免生命受到威脅,以下提供5種可以避免感染海洋弧菌感染的方法:
  1. 有傷口不要下水:
海水中的細菌多不可數;讓傷口泡在海水中,就算沒有遭受海洋弧菌感染,也可能被其他細菌入侵,使得傷口感染,拖延復原速度,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。如果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接觸海水,請使用防水貼布保護好傷口,降低感染機會。
2. 避免食用生食:如果您本身是病菌入侵的高危險群,那麼會建議選擇熟食代替生食,因為海洋弧菌在無法在高溫烹煮下生存;若一定要吃生食,請慎選餐廳,因為擁有食材新鮮的店家,可以降低您感染病菌或是寄生蟲的機率。
3. 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: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如果有慢性病的病友(例如:糖尿病、高血壓…等)請定期回診,按醫囑服藥,達到良好控制的目標,可以降低併發症的產生。
4. 戴手套處理海鮮:許多人在料理海鮮時,一不小心就會被蝦子刺傷或是魚鱗割傷,使得細菌有機會從傷口入侵,如果事先戴上手套,便能避免產生這些細小的傷口。
5. 妥善處理傷口:如果您被海中生物刺傷或是傷口有接觸過海水,請仔細的清理傷口並包紮,並留意傷口是否有感染擴散或是感到發燒、想吐等症狀,並於旅程結束,盡速尋求專業的傷口照護醫療院所,由專業醫師進一步的傷口評估,視情況安排進一步的醫療處置。
 
 
參考資料:
  1. Tintinalli's emergency medicine 9th
  2.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
  3. Uptodate: https://www.uptodate.com/contents/vibrio-vulnificus-infections
 
 
#高雄左營
#傷口照護診所
#旅遊醫學診所
#急慢性傷口照護
#慢性病照護診所